大明王朝:冯保凭啥能成万历“内相”?吕芳这2句教导很关键
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0:31 点击次数:105冯保是明朝中后期的重要宦官,活跃在嘉靖、隆庆、万历三朝,也是明代少有的有之称的太监。
他早年入宫,凭借机灵和对文书、礼仪的熟悉,在嘉靖年间就崭露头角,曾掌管东厂事务,这和《大明王朝1566》里他任东厂提督的设定相吻合。
嘉靖朝后期,冯保逐渐靠近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垕(后来的隆庆帝),尤其在万历帝朱翊钧还是皇孙时,就开始参与照料,这为他后来成为万历潜邸旧人埋下伏笔。
和《大明王朝1566》中一样,历史上的冯保早期也有急于表现的一面,但更突出的是他懂文化、通政务 。
他不仅能看懂奏章,还擅长书法,甚至会参与整理宫廷典籍,这和那些只懂弄权的普通宦官有明显区别。
隆庆帝去世后,万历登基,冯保因为是皇帝大伴,又得到李太后信任,顺利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,成了内廷权力核心。
展开剩余81%这一职位让他能和外廷首辅直接对接,也为他后来支持张居正改革、影响万历初年政局打下了基础。
从历史记载再看《大明王朝1566》里的冯保,能更清晰看到他性格的变化轨迹。
剧(书)中刚出场的冯保,完全是个愣头青式的狠角色。腊月二十九打死钦天监监正周云逸那回,他先还假惺惺劝人家改说法,见周云逸不听,脚尖一转向内八字,直接下了死杖信号,二十杖就把人打死了。
这时候的他,狠辣的程度,真是让人透心凉;而他之所以表现得这么狠,主要也是因为急于表现,觉得那周云逸非说老天不下雪是因为皇帝做得不好,惹得皇帝生气,那就打死他,让嘉靖帝看看他的忠心。
可是论到揣摩上意,此时的冯保实在尚属职场菜鸟。你看被帮着出气的嘉靖帝是怎么说的?
周云逸被打死的事,朕现在想起来也有些惋惜。他也没有私念,只是他的话有扰朝政。朕也就叫打他二十廷杖,没想到他就……”
然后他吩咐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,语调转冷:东厂的人你也该管管了。查一下,腊月二十九打死周云逸是谁掌的刑。
敢情还要追责。
嘉靖是政坛老狐狸,他的话有几成可信挺难说,但他的风格是控制,确实不是那种惯以暴力来消灭异见。
没过两天更出格了,下雪报祥瑞时,他压着旁人不准出声(说谁出声立马打死,够狂),自己抢先奔去给皇上报喜,而按理,出面去报喜的应该是司礼监;准确地说,应该是掌印太监吕芳。
冯保还以为能讨赏呢,结果被吕芳一句我还以为皇上赏你进司礼监了噎得脸色发白,当场扇自己耳光求饶。
这时候的冯保,眼里只有往上爬的念头,既不懂官场规矩,也没看清局势,主动把自己架在火上烤
他下令打死的周云逸是裕王派系的人,抢报祥瑞又得罪了司礼监的老油条们,简直是自寻死路。
幸好他的干爹,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政治素养很高,做人也说得上是肯成全别人。
元宵那天冯保跪在雪地里请罪,冻成了雪人,吕芳没把他推出去顶罪,反而教了他最关键的两句话:思危、思退、思变和 置之死地而后生,直接把他派去了裕王府当皇孙大伴。
这步棋彻底救了冯保,也改了他的性子。
而这一剧情设定,恰好暗合了历史上冯保早年靠近裕王、照料皇孙的经历,只是剧中用更戏剧化的方式展现了他进入裕王府的契机。
冯保一开始当然是不敢去的,这一去还不被裕王轻易找个理由就做了?但他还是信任吕芳的。
到了裕王府的冯保像换了个人。
以前的嚣张劲儿全没了,变得谨小慎微,一门心思伺候皇孙(后来的万历帝)。历史上他每日天不亮就接小皇帝上课,皇帝贪玩时,他一出现就能让万历立马坐正,甚至敢把万历醉酒胡闹的事上报李太后,半点不含糊。
这时候的他,已经充分领悟了吕芳所教三思的真谛:反思认识自己以前闯的祸,所以 思危;躲在裕王府不掺和宫斗,这是 思退;靠着伺候皇孙积累信任,就是 思变
在这件事情上,吕芳的影响太大了,完全可以说是给了冯保第二次生命。
要是没有吕芳把他塞进裕王府,以嘉靖后来惋惜周云逸的态度,冯保早成了替罪羊。更关键的是,吕芳看透了大明气数,知道裕王迟早登基,让冯保提前去“烧冷灶”,等于给了他最稳的政治筹码。
后来万历登基,冯保能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,靠的就是潜邸旧人” 这层关系。
吕芳这么做,当然也是为改朝换代后他自己的下场考虑,这是他明白跟冯保说了的;不管他怎么说,这个人物确实令人佩服。
而冯保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内相,也确实有他的本事。
他掌司礼监时,既管着内廷章奏,又督东厂,却始终守着分寸,从不乱插手外廷人事。张居正夺情风波闹得凶,满朝官员吵翻天,冯保硬是一句话没掺和,守住了内外界限。
他还跟张居正、李太后搭成铁三角,全力支持 一条鞭法,帮着推万历新政,这才有了后来的 万历中兴。
更难得的是他有文化眼光,主持刻了《帝鉴图说》这些帝王教材,劝万历勤学,连史书都夸他留心翰墨
对比那些只会弄权的太监,冯保这格局确实够大。就算后来失势,万历也没真动他,只是让他去南京养老,还默许他带走二十车辎重,跟张居正被抄家的惨状比,算是善终了。
这正是因为他懂分寸,从没真正威胁到皇权。
这里要推荐刘和平的《大明王朝1566》,如果想读懂明朝官场的生存智慧,《大明王朝 1566》实在是上佳选择,它把人性与权谋写得入木三分,每处剧情都藏着深意。
(网图侵删)
发布于:浙江省